我從五歲就會下象棋了,是大盤的象棋,那時隔壁大我七八歲的哥哥很喜歡找我下棋,因為旗鼓相當,但是我始終覺得這種棋殺伐氣太重不好玩,有一次在國小老師家補習,老師的兒子是有琴棋書畫素養的高手,跟他下圍棋時被他殺得片甲不留,從此更增添了圍棋對我的魅力。
直到看到了棋靈王,我就更想學圍棋,但是幾次看書都鎩羽而歸,因為書上的下法都是勝負心很重,需要高度用腦計算的下法,平常我也已經用腦太多實在不想再算,即使如此我還是一直覺得圍棋能夠像是一種頭腦的氣功,在動靜虛實之間體會黑白陰陽的自然調和之道,經由不斷地上網查資料,我查到了有類似棋風的棋士─圍棋頑童王銘琬。
在維基百科是如此描述王銘琬:「王銘琬與其他棋手明顯不同的地方是,赴日後沒有明確的師承,透過自學成家。本身棋風十分特殊,對於佈局、中盤的構思獨到,怪手連發,變幻莫測。在日本有「銘琬世界」之封號,中國大陸棋手稱為「怪腕」。我特別注意到他三十九歲拿到本因坊的頭銜,照理說,一般爭勝負的圍棋需要高度腦力,所以是越年輕的棋士棋力會越高,在注重實戰的韓國與中國也的確是這種「棋怕少壯」的現象,而王銘琬到中年還拿得到冠軍,除了日本棋風重視棋形、理論的因素之外,就是王銘琬的棋風是一種自然流動的活棋,從整體觀下手,所以才會被認為是在佈局中盤的構思獨到,我雖然還沒看完他的大作「新棋紀樂園」,但可以感受他沒有師承的棋風「空壓戰法」奧妙,有點像是金庸筆下的「獨孤九劍」。
我現在看棋書是用氣感來選書,雖然吳清源大師描述的圍棋境界很像是我在追求的,但奇怪我看他的書並沒有體會到自然的氣息,除了王銘琬外,中國大陸的王元好像也不錯,大概是有系統講解清楚吧,也總是要有些概念,此外還有一位石田芳夫感覺也可以,至於為什麼可以要等我再深入一點才有能力說明。
談完了我所嚮往的棋風,來談一談各國的棋風吧,現在的圍棋公認是韓國的實力最強,中國次之,原本棋史悠久的日本反而有被邊緣化的危機,據說是過於重視棋形、理論的結果;幾天前看到張栩(註)在亞運比賽前受訪,提到他與韓國高手李世石對奕的經驗,他跟李世石對奕是勝少敗多,他說韓國選手對勝負以及對手的錯誤敏感,這種感覺可能跟電腦一樣吧,不過今天我在書店看到周俊勳的書說到台灣棋士團隊共同創作的大雪崩定石竟然打敗了李世石,只是一提到韓國我就又有氣,因為棋靈王的結局就是被韓國人告作者才沒辦法問世的。
正如王銘琬說的,圍棋可以是我們一生的好夥伴,我更認為,這個夥伴可以常常帶我們進入忘我的境地。
註:張栩是知名旅日棋士林海峰的弟子,從小就被送到日本學棋,被禁絕跟家人接觸在訓練,我是覺得苦行僧的方式戕害棋士的身心,對於選手的圍棋壽命反而不利,張栩結婚生子後反而成就更輝煌,證明苦修的方式不一定比較好,也許是如此所以我才對吳清源(林海峰之師)大師的大作感到氣悶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